台灣常見問題三點水:缺水、淹水、水汙染這三項,為台灣好漁陳敬恆創辦人過去十年透過創業公司積極解決的社會議題,目的在於可預期的未來內成就地方資源永續發展,將這些問題串連起來解決以利地方漁地共生,並為此次小聚開場就投出問題,「大家覺得養殖漁業有百分之百的友善嗎?」。
■台灣好漁的創意理念起始■
從科技業深耕到投入創業行列,敬恆毅然決然地放棄了曾經舒適的安逸圈,投入了創業的風風雨雨,最初創業前的觀察期,敬恆從教會內如何補助弱勢族群的方案中,思考這些現有方向哪個適合做成商業模式,他思考如果成立了公司企業的話,經營方式是否是有利於人群的;剛好身邊親友正試著以水利工程協助東石鄉的水患現況,透過現有案例中認識到了水資源的重要性,台灣好漁的創辦人陳敬恆設立了自己的目標願景,他希望能以台灣當示範點,示範如何將水資源的危機變成轉機,期許以台灣好漁作為成功案例,推銷到國外的貧困國家,來幫助更多的人解決水患困境。
■從地理環境看永續供應鏈■
為甚麼要從養殖開始做?在全球用水量的數據比較下,農漁業的用水量佔比高約70%左右,甚至超出工業用水的一倍有餘;講者提出事情要從源頭開始解決,並以嘉義縣東石鄉作為舉例,東石鄉因為最初因農漁業超抽地下水原因導致地層下陷,平均每年下陷五公分左右,嚴重導致當地土壤鹽化、房價下跌、人口外流的老年化人口分布等等,若是能從源頭開始解決,也能帶動地方青年回流發展,或幫地區創意轉型成觀光文化。
■以友善生產來創造新價值■
敬恆指出一般來說魚塭為兩米深,台灣好漁協助漁民成立友善漁圈,將兩米深的漁池再挖深為五米深的魚塭,不僅能有儲水抗旱的功能,挖深後也能避免需抽地下水的問題,同時深池本身也能具有成為滯洪池,防洪的功效來一舉多得,在養魚的過程中也避免用藥以及種植水蕹菜,保證當地的水質以及生態均衡,長期下來不僅能減輕未來治水的財政負擔,也能減低當地因水患帶來的傷亡與損失,成功互利當地產業與生態圈。
過去十年台灣好漁成功於台灣西南部協助養殖戶導入友善養殖魚塭,建立ESG友善養殖魚塭,也經由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與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的合作,自我成立ESG自願績效檢視報告檢視,用量化以及數字的方式將效用檢視出來,台灣好漁正開發更多的契作商品來增加漁民銷貨的收入,未來目標將畫建設低碳裁切工廠,逐步打造生鮮的永續供應鏈;除打造台灣友善養殖供應圈,陳敬恆更打算未來串連國際非營利組織、國際販售通路,複製台灣模式,於貧困國家發展友善農漁業之社區經濟,期許未來國際上的貧困國家能一起透過這樣的模式變得豐盛有餘。
►2022年10月份桃園社企小聚日期為10月11日,預訂你/妳的社企成長日!
欲報名本場次小聚,報名傳送門:https://forms.gle/yX6MprfExyJhA39p6